冲压机械手厂家的正确发展方向:
首先,不能盲目跟风,不要看着冲压机械手、上下料机械手发展前景好,就不管不顾的一头扎进去了,有这样一个案例,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,几年前,在发展新能源的美好前景下,各地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光伏投资热潮。彼时,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产业;600个城市中,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,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。然而好景不长,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,光伏遭遇欧美“双反”的“外忧”与产能过剩的“内患”,曾经风光无限的光伏产业急速坠入严冬,市场竞争加剧,产品价格暴跌,全行业陷入了亏损的泥潭。反思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原因,其中,欧美“双反”只是外部导火索,内在原因还在于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缺陷。这种模式主要依靠显著的成本优势、快速的模仿能力以及政府的扶持,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,光伏产业一旦遭遇市场上的风浪起伏,就很容易受到冲击。
其实,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,冲压机械手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,例如,这两年风生水起的移动电源,移动电源不同于冲压机械手,就是组装下电池,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,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,就增加了上万家移动电源厂家,从移动电源出现到打价格战,也就短短的几个月时间,然而,真正做好了移动电源的厂家确并不多,倒闭的倒是一大把。
眼下,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,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,各地政府纷纷将“机器换人”列入计划。一时间,机器人项目蜂拥而上。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数十个省市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,并提出少则百亿、多则数千亿元的发展目标,不少地方政府还出台了具体的补贴措施,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成了新的“圈地大户”。可以说,地方政府都不愿错过这个可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机会,都在准备大干快上。目前,按照各地规划的机器人产能目标,已达到2015年全球总需求规模的水平。这不免让人担心,机器人产业是否会再度走上以上案例的老路呢?冲压机械手厂家如何正确发展呢?
作为“中国制造2025”十大支柱产业之一,我国机器人产业受到政策扶持,正迎来快速发展期。据媒体报道,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智能制造专项规划和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,将尽快明确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、推进途径和政策措施。
今年5月我国发布了《中国制造2025》,明确了未来十年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。随后,国家发改委表示,将把工业机器人作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之一,将从国家产业基金、扩大国际合作、下游消费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扶持。
近年来,我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,我国早在2013年就成为全球较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,可令人忧虑的是,其中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为外资品牌占据。目前,仅日本的发那科、日本的安川、德国的库卡、瑞典的abb等四家跨国企业,就占据我国六成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。相比之下,500多家本土机器人企业只拥有很少的市场份额。
此外,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,关键配套的单元部件和器件一直需要进口。近年来,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,但是无论从质量、产品系列,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,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。
事实上,当前各国也采取激励性政策,刺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。近年来,欧盟、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政策,以抢占下一轮经济制高点。研究发现,这些形式各异的欧美式产业政策背后的共同特征是:保持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企业的自主性。
当前,机器人、3D打印等智能制造产业正成为又一轮新经济的热点,各地政府再次纷纷介入扶持。那么,如何防止机器人产业走上光伏老路、构建我国新兴产业政策体系?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。
其实,和所有行业一样,如果真正想做好冲压机械手、上下料机械手,真正想分享机械手这块大蛋糕,作为厂家,要有结实的技术实力做后盾,同时有客户资源,否则,一个工厂的运营少则几十万,多则上千万,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承受的!